欢迎访问雅宝堂! ·设为首页 · 加入收藏 · 联系我们 
  首页 关于我们 艺术家 雅宝堂相册 艺术品展厅 新闻资讯 书画知识 教育培训 投资理财 艺术品租赁 视频  
 加入我们
用户名:
密  码:
  
 书画知识 更多>> 
· 中国文化与中国画(作者:张
· 山水画法与研究 (作者:
· 谈花鸟画章法 (作者:张
· 中国书画题款中的农历记年(
· 回忆我的老师胡佩衡先生(作
· 回忆侯及铭先生(作者:张守
· 看齐白石先生作画(作者:张
· 谈画(作者:张爱玲)
· 我与董寿平先生的交往(作者
· 《守涛说画》序(作者:雷正
· 意境与境界之形成(作者:张
· 论“画以山水为上” (作者
 艺术家 更多>> 
佟韦
佟韦
李杭
李杭
齐自来
齐自来
张守涛
张守涛
刘树海
刘树海
佟宝全
佟宝全
 书画知识
《守涛说画》序(作者:雷正民)

汇通百家      超越前人

 


这是一本从审美文化的高度着眼而又轻松平实娓娓而谈的口吻,谈论中国书画艺术的书。历史的、当代的;有的概括,有的拈出某个细节深入探讨。有关于内涵的研究,也有形式美感、操作技艺方面的心得。比如关于中国画的文化精神,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形成。山水画的皴法美,花鸟画的章法等等。有一组对古代画论的精粹释阐,画史上的典故佳话的点评,以及对当代画坛大家的近距离观察,如《看齐白石先生作画》、《回忆我的老师胡佩衡先生》、《我与董寿平先生的交往》等等,可以说涉及到中国画的方方面面的艺术内涵,亦庄亦谐。深入浅出,似纵横庞杂,却清晰地有一条主线,那就是,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——中国画从艺术哲学地高度,认知、理解,以推进续承与发扬。

作者是一位画家,但又专门研习过美术史论,在我们要好的画友中,属于少壮而又兼能者。他有幸在少年时即从师于胡佩衡门下,在接触老一辈大画家的过程中,对于传统艺术的心领神会,远出于书本知识之外,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了解熏陶,有潜移默化之功。胡佩衡属于20世纪画坛的大家之一。胡佩衡(1892——1962),蒙古族,河北涿州人,按陈传席著《中国山水画史》记载:少习画、聪敏过人,早年在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任国画指导教师,主持《绘学杂志》、《造型美术》等出版工作。后从金城游,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,继之入湖社。曾任北平艺专教授,1957年起为北京中国画院画师。胡佩衡的山水画早年师法“四王”,尤对王石谷研究较深,并上追吴镇、王蒙、黄公望,于“四僧”中最喜石溪。他成名较早,20年代,“四王”画风遭到批判,他能独行己见,坚持主张以古法为基础,再师造化。他早年画风,细笔秀逸,三十多岁时,便雄厚苍劲,法出于王蒙、石溪一派,虽用披麻皴,出于“南宗”,但力健雄浑又有“北宗”之意。加以干擦湿染,层次较多,虚实相间,寓缥渺于沉着之中。所以,他的画比古人画更清晰,更明快,更洒脱。晚年多从事写生、墨彩更加焕发。

胡佩衡文笔亦佳,著作颇丰,有《山水入门》、《王石谷画法决微》、《我怎样画山水》、《课徒画稿》、《齐白石画法与欣赏》、《冷庵画詣》等等行世。当时在北京画界地位很高。因为他的著作较丰,所以其影响不仅在北京,也在全国。

摘录这一大段,是在使读者了解胡佩衡在20世纪画坛的地位,从中可以了解本书作者的师承关系。一则遵从乃师风范,作为一个画家必须具有文化修养,研读艺术理论,这正是画家张守涛之所以在中央美术学院专修史论的原因。再则,守涛之学画,还是走的传统教学的路子,即拜在一位名师名下,踏着先师的路径勤奋跋涉,然后再贯通百家,这样领会传统较深,再加上他长期的艺术实践,对于传统中国画的理解心领神会远出于一般画家之上,因而才有本书篇章浩繁的成果。也因此,他的此著虽谈理论,绝不浮泛而扎实,亦引经据典却有自家的深切感受。画理画法,画技画道交融在一起,给人以启迪,思考中国画艺术的方方面面,提高艺术鉴赏能力,同时,也有许多可操作性的知识,对于艺术实践者,起着导引发蒙的作用。我想,这无疑是一本可读、耐读,令人喜爱的好书。

《中国文化与中国画》这是一个大题目,守涛在讲稿中勾出了基本轮廓。这也是一个书画作者,鉴赏者应当研修的科目。我们知道,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就是传统文化。中国的书画艺术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

它贯穿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、天人感应的思想,孔子的“仁者乐山、知者乐水”,庄子的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,老子的“道法自然”等。以画家的审美眼光看去“望秋云,神飞扬;临春风,思浩荡。”他们笔下的山水有景有情,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感应和情感抒发,所以中国的绘画艺术标准是形神兼备,艺术作品可以“与造化争巧”,复可以“观白云幽石而通玄”。中国画艺术,讲神韵,讲气韵,讲意境,讲象外之象。中国最早的画论《古画品录》提出绘画创作的批评与准则“六法论”,而绘画的最高层次为“气韵生动”。

孔夫子讲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。所谓“游于艺”是掌握了纯熟的技能技巧,然后超越了自由状态,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正是达到成熟的境界。庄子说“乘云气,骑日月,而游于四海之外”这种精神上的飞翔,正是艺术创造者应具有的精神状态。张怀懽在《书断》中讲,不可以智识,不可以勤求,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,鸾凤翔乎大荒之野”,“千变万化,得之神功,自非造化发灵,岂能登峰造极”。宋郭若虚论画亦有仿佛的意思。他在《图画见闻志》中论气韵非师时说:如其气韵,必在生知,固不可以巧密得,复不可以岁月到,默契神会,不期然而然也。尝试论之,窥视自古奇蹟,多是轩冕才贤,岩穴上士,依仁游艺,探赜钩深,高雅之情,一寄于画。人品既已高矣,气韵不得不高,气韵既已高矣,生动不得不至。所谓神之又神,而能精焉。凡画必周气韵,方号世珍,不尔,虽竭巧思,止同众工之事,虽画而非画也。故杨氏不能授其师,轮扁不能传其子,系乎得自天机,出于灵府也。这是说,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,不是靠精细巧密,也不是仅靠时日,能够达到,又不可能父子相传。是“得自天机,出于灵府”,就是说画艺,是要靠具有天赋者,通玄悟道。似乎有点不可揣摩的神乎其神,但这确乎是艺术尚待破解的奥秘。这正是艺术实践家和艺术理论家在探讨求索的课题。总之,艺术,并不是制造规格的标准产品。艺术的多样性,它的变化多端,它的需要日新月异,以及艺术家的个人的种种不同情况,形成了艺术不可能是规格产品,既要贯通前人的东西,又要主体意识极强的创造,所以修炼悟道或许捷足先登,成贤成佛,或许大器晚成前程无量,是故有言,与其待达,不若朴鲁;与其曲谨,不若疏狂。又说,浓夭不如淡久,早秀不如晚成。

六法论中,有应物象形之论,所谓应物,这是在求对象的形似时,如何认识对象特质的精神。在描写时,必须应物而象(塑造)形,但是中国画与现实物象的关系同西方绘画与现实的关系不同,西方绘画是现实的再现,中国画是现实的表现。画家在观察物象时,不受当时具体情况的局限,而是全局地观察,发挥主体的感受,进行类相的综合,并且“妙悟自然”“迁想妙得。”最后取舍凝练重构创造完成的象形就不是一个有限可视之形,而是包含了画家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”凝成艺术的理与法,情与意,比原始物象所包属的内涵、信息要丰富的多,成为经过画面任意的经营、骨法的笔墨,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品,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说“欲夺其造化,则莫神于好,莫精于勤,莫大于饱游臥看,历历罗列于胸中,而目不见绢素,手不知笔墨,磊磊落落,杳杳漠漠,莫非吾画。”这是说当修炼得技进于道,在不经意间,水到渠成,方能完成佳作。

“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篠中坐,意熊忽忽,人不测其为何。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,虽风雨骤至,水怪悲诧而不顾,噫!此大痴之笔所以沉郁变化,几与造物争神奇哉”(李日华《论画》)黄公望并不是为了具体模拟这些自然景象而去苦坐;他是为了去感应,去呼应,从而以全身心的去领会,在笔墨中去同构那自然的气势和生命的力量。这种呼应和同构也并非当下即得,而是在长久积累之后,已积淀成无意识的倾发。所以“笔以发意,意以发笔,笔意相发之机,即作者亦不自然所以然。”(沈宗骞《学画编》)。中国艺术中常讲“无意为佳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(李泽厚《华夏美学》180页)像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苏轼的《黄州寒食诗帖》等都是在“无意于佳乃佳”,出现的“叹为不可企及”的神来之笔。

19315月,黄宾虹从上海出发,经舟山赴乐清游雁荡十余日,他在灵岩观音洞寺院住了三天,被寺院和尚称为怪客。原来,他每天晚上都要等夜深人静时,带着笔墨纸砚出户看夜山,画夜山。他每每面山而坐,观察良久,然后才在纸上落墨,有时甚至不用笔,而以手蘸墨,在纸上摩挲着画。回到寺院,他又对着黑暗中画就的黑墨团团细加玩味,直到深夜。这次游雁荡,得画稿百余幅。黄宾虹不但以画记游,且做有许多诗。“寒燠渐更星斗转,樵苏不到月轮飞。凭栏下瞰群峰簇,削玉高撑柱十围。”描写得就是这月夜山景。他后来对人讲“看久了,便觉得四山有如生龙活虎出现,有跳有跃。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万壑奔腾”。……又有一次游览青城,在小雨中漫步数小时欣赏青城美景。在从金岩背转过朱岗口时,小雨变成了倾盆大雨。正在这时,他看到对面山峰的岩壁上,悬挂着好多飞瀑,景色之美,不比寻常。他对湿透的写生本和干粮全然不顾,索性在一块大岩石上坐下来,倾听着风声、雨声、水声、松声,注视着如泼墨般悬挂的万千飞瀑,陶醉在大自然的神奇之中。他诗的灵感或许来的更快些,随口即吟出“泼墨山前远近峰,米家难点万千重。青城坐雨乾坤大,入蜀方知画意浓;”而画的灵感来得似更晚些,次日,经过半日的酣眠打腹稿之后,猛然披衣而起,挥笔成幅,十余幅《青城烟雨册》问世了。在这十余幅册页中,他充分地玩索着“若雨淋墙头干而润,润而见骨。墨不碍色,色不碍墨的微妙。”经过一生不间断的努力,黄宾虹终于找到了一种黑厚浓重的风格面貌,实现了自己“浑厚华滋”的审美理想,成为近代山水画的一代大师。(引自云雪梅编著《黄宾虹画论》)这充分说明画家之作,包含着古今、常变、物我等多方面的内涵,是在观察、思考、渐修、顿悟的历程中完成的。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包孕着民族精神,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民族文化的精华,以及特异的丰姿,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,它是民族的,又是世界的,二十世纪历史已经证明,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,而中国画在近百年间有巨大的发展,面对全球化的挑战,它将进一步发扬光大,丰富自己、推陈出新、充满生机。

每与守涛碰面,交流画艺的同时,总会议论一些从艺感怀和绘画理法方面的意见。今读守涛的艺术论说文章,其涉及面的广泛,研究的深入,给予我诸多启迪和激发,不免发了以上的一点议论,片言支语,管见浅识,重在参予。

守涛的文章具有多样性,既有长篇的论说,又有短小的趣闹,亦复个人从艺的感受心得。还是请读者、从艺者、艺术鉴赏者、爱好者诸君拜读原文吧,我想定然会有会心处。祝守涛艺文集的出版,谨以为序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选自《守涛说画》序,作者:雷正民

(著名画家、美术评论家,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)

 


 


上一篇:我与董寿平先生的交往(作者:张守涛)
下一篇:意境与境界之形成(作者:张守涛)
关于我们 | 艺术家 | 雅宝堂相册 | 艺术品展厅 | 新闻资讯 | 书画知识 | 教育培训 | 投资理财 | 视频

版权所有:北京雅宝堂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、雅宝堂书画院

中国工信部许可证号:京ICP备13048266号